提到“绿林好汉”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都会想到那些劫富济贫的英雄豪杰,这个词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戏曲中。但不少人都习惯性地将“绿林”读作lǜ lín(绿色的森林),其实,这个词语的正确读音是lù lín(音同陆临),“绿林”又有什么含义呢?为什么用它来形容好汉?

绿,读作 lǜ或lù,是一个形声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从纟(糸),其古文字形像是丝线,由纟字旁组成的字大多与纺织有关,如纺、织、纤、细、绵、绳等,在这里表示“绿”字与纺织有关;录表声。

《说文解字》中说:“绿,帛青黄色也。从丝,录声”。所以“绿"的本义是草和树叶壮盛时的颜色——绿色, 古时候被称为青黄色。

绿,读作lǜ时,指的是绿色,如碧绿、嫩绿、深绿、墨绿、桃红柳绿、青山绿水等。

“绿lǜ”也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杜牧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还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王安石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读作lù时,意思与“绿lǜ”相同,但只用于一些特定的名称,如“绿林好汉”、“绿营”、“鸭绿江”等词语。

“绿营”,指的是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它们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lù营,又称绿旗兵。

"鸭绿江", 原为中国内河,现为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界河。

“绿林好汉”,指的是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英雄人物。这里的“绿林"并不是指绿色的森林,而是指一个地名"绿林山"。

“绿林好汉”的典故:

王莽篡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改制,导致天下大乱,加上当时旱涝灾害频发,百姓民不聊生,甚至达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一时间流民四起,各地的反抗层出不穷。

当时荆州一带发生饥荒,民众苦不堪言。在这种背景下,新市人王匡、王凤被饥民们推举为领袖,率领起义军聚集在绿林山,人数多达八千人。绿林军以绿林山为根据地,迅速攻占了竟陵、云杜、安陆等地,队伍发展到五万人。

当时瘟疫横行,为了保存实力,绿林军分兵作战,王常、成丹南下江陵,号称“下江兵”;王匡、王凤等北上南阳,号称“新市兵”。这时,平林人陈牧、廖湛,也聚众数千人响应,被称为“平林兵”,刘玄等人在南阳起义,形成了“舂陵兵”,四大派系的兵马联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绿林军。

后来,绿林军占领长安,新莽灭亡。可惜绿林军拥护的更始帝刘玄,当上皇帝后沉湎于酒色,又昏庸无能,导致大臣内斗,王匡败走,四方怨叛,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最终绿林军受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彻底覆灭。绿林起义虽然未能完全成功,但“绿林”二字却成为了后世那些“聚众山林、反抗朝廷”的英雄豪杰的代名词。

更多小七解字请点击下方链接:

"命运多舛"的“舛"不读chuǎi,也不读jié

“伛偻”的“偻”不读lóu,80%的人都读错了

“怙恶不悛”的“怙”不读gù,“悛”不读jùn

“蓬荜生辉”的”蓬荜”究竟指的是什么?涨知识了!

“繁文缛节”的“缛”不读rǔ

“准噶尔”不读zhǔn gé ěr

“拨冗莅临”中的“拨冗”不读 bá róng

“讣告”不读“bǔ gào”,也不读“pǔ gào”

“噱头”的“噱”不读 xuè ,也不读jué

“荦荦大端”的“荦”不读láo,正确读音是什么?

“及笄年华”的“笄”不读bìn ,也不读sh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