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案例应该说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现象,许多患者在临床上认为监护意义不大,自我感觉良好,于是拒绝使用心电监护。而临床上医生往往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的时候,缺乏与患者的沟通,使得患者对心电监护的认识不够,而只是简简单单下达了医嘱,我们的护士在这一过程中也仅仅是机械的执行了心电监护的医嘱,并未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
夜班护士的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汇报医生,在患者拒绝使用心电监护的时候,往往我们的护士都处于被动状态。一方面希望患者能够配合治疗,一方面因为风险问题又希望医生能够积极配合自己的工作。可是往往出现如案例中的情形,一方面患者拒绝配合治疗,一方面医生又未及时开停医嘱,使得我们护理本身的工作不能很好的进行下去。
@小五子:平时最怕夜班遇到这样的事情,患者不配合心电监护,吸氧等治疗,半夜汇报医生后,有些医生还能及时查看患者病情,有些医生也不以为然。
@懒人:我平时上班的时候也遇到这样的事情,碍于医生的情分,只要患者病情平稳,夜里就写上几个监护值,虽然我知道不对,但是没有办法啊,医嘱又没停,真不知道该怎么弄?
@半糖: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把医生叫起来,叫他停开医嘱,丝毫不能客气。越是这样以后越是会及时开停医嘱,不能宠坏这些医生,该严肃的时候绝不能马虎,要对自己负责,别怕得罪人。
如果你是小兰,碰到这样的事情,你会如何面对?
(1)充分沟通,及时心理护理
首先如果碰到这样的事情,笔者觉得首先还是要做好沟通解释工作。郑重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使用仪器设备的重要性、安全性、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密切巡视病房,同情、关心、体贴患者,询问主诉,予以安慰和鼓励,及时解决不适,取得患者的信任及合作,消除不安全感。
(2)及时汇报,养成风险意识
如果患者继续拒绝心电监护,护士断不可以不了了之,当作看不见,一定要及时汇报医生,确保自己履行责任到位。一旦患者出现问题,护士及时汇报了情况,才不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3)拉上同事,学会自我保护
以本案例为例,在交班时,小兰汇报10床拒绝心电监护的时候,在医生不愿意起床停开医嘱时,可以拉上上小夜班的同事,以证明如实汇报事实。
(4)据实记录,避免法律纠纷
对于案例中患者护理记录单如何填写的问题,笔者觉得此事应该如实填写,断不可虚假捏造。一旦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引起医疗纠纷,患者明明拒绝使用心电监护,但是医嘱未停的情况下,患者家属可以抓住这点,拒绝承认患者拒绝使用使用心电监护。
面对此类病人,及时的医护干预才是医护人员最负责的做法
如果遇到此类拒绝使用心电监护的本人,简单的停止医嘱往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是否患者此时病情稳定可以不使用心电监护?医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病情评估?护士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护理沟通?及时的了解患者拒绝使用心电监护得以原因,探讨可能产生的原因,进行及时的医护干预才是最负责任的表现。
(1)是否了解为什么患者拒绝使用心电监护?
许多患者拒绝使用心电监护,很大原因在于认为心电监护毫无意义,认为监护收费较高,经济负担不起,于是产生拒绝配合治疗的想法。不在患者面前提及经济问题,与家属交流,,让患者安心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取得医生同意后,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可停止心电监护。
(2)是否考虑到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与患者的了解过程中我们发现,一部分患者拒绝使用心电监护是因为监护仪的信号声,如心跳的节律、报警等,使患者烦躁不安,产生紧张忧郁情绪,影响患者休息、睡眠。我们护士应该监护仪显示屏要背对患者,减少不良的感官刺激。对患者及家属简要解释报警声、心电波形、参数的意义,消除患者紧张忧郁等情绪。集中安排护理操作,利用中心监护仪观察心电变化。
(3)是否影响到患者的活动情况?
我们还发现许多患者嫌监护仪线太多,在床上活动不方便。在心电监护过程中,患者身上连接多个电极、导联线,还有其他导管,使其不能随意转动身体,难以取舒适的体位,会使患者产生肢体的麻木不适感。此时护理人员应摆好导联线,过长部分可环形盘绕固定于床头,同时应避免不必要的缠结,导联线余下的长度不能影响患者翻身和床上肢体活动。病情允许可适当放长导联线,让患者下床至床边排便。
总结
面对临床上类似的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医护人员之间要共同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共同维护彼此的责任意识。面对患者,医护人员应做好相应的护理对策,提倡人性化护理,从各方面想方设法让病人达到最佳的监护状态,让心电监护仪为疾病的观察、诊断、治疗、抢救发挥应有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