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
一年后,鲍才胜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将肉松蛋糕和传统小贝相结合,改良出一款名为“肉松小贝”的新品。
有差异化才有出路,肉松小贝一经面市,就广受顾客欢迎,几乎占据店里总销售额的一半。
有了肉松小贝,鲍才胜的小店越来越红火,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
2008年,鲍才胜开始扩大经营,在雍和宫等三地开设新店,并将“鲍仔西饼屋”正式更名为“鲍师傅糕点”。
直到2013年,鲍才胜又迎来了新的机会。
当时,北京电视台正在拍摄一期美食节目,记者来到雍和宫鲍师傅门店拍摄美食素材,并对创始人鲍才胜进行了采访。
节目播出后,从没做过广告的鲍师傅迅速走红,成为北京远近闻名的糕点品牌,并从北京开始向外扩张。
网图
2017年2月,上海第一家鲍师傅直营店正式对外营业。
开店即巅峰,顾客络绎不绝,还在门口自行排起长队,甚至有人为了买鲍师傅糕点排了7小时的队。
于是,一篇名为《火爆京城的鲍师傅来上海啦!队伍排得比迪士尼还长长长!!!》的媒体报道再次将鲍师傅拉入消费者的视野。
当年,仅有26家门店的鲍师傅,估值就达到了10亿元。
人红是非多,鲍师傅火了,创始人鲍才胜却有了烦恼。
那段时间,各类山寨店接连出现,原本只有26家门店的鲍师傅,在全国却有着约3000家的山寨店。
2017至2019年,鲍才胜都在为品牌权益诉讼奔波。
他曾表示:“打假的繁琐取证和心理压力,曾一度让我备受煎熬,最绝望的时候甚至想要换掉鲍师傅这品牌。”
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增强,鲍师傅对品牌的权益维护也有了显著的成效。
直到今天,经过两轮融资的鲍师傅在全国的门店已达百家,品牌估值也高达100亿,成为烘焙赛道的天花板。
可是,别的品牌一年之内就能做到百家店,鲍师傅的百家店却用了十余年。
为什么鲍师傅没有以更快的速度占领市场?
没钱?鲍师傅有融资且估值很高;没利润?山寨店能做到3000家,可见利润不菲。
创始人鲍才胜对此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我们不会为了刻意追求规模而扩大市场,鲍师傅还是希望稳健发展。”
在鲍才胜看来,开店这件事很简单,如何将消费者留住才是最重要的。
为此,鲍师傅放弃来钱快的加盟,多年来只做直营店,哪怕速度慢一点,也也要用心经营,鲍才胜坚信有时候“慢就是快”。
别人眼里的笨办法,却是鲍师傅的经营之道,而这也是鲍师傅走向百年老店重要的根基。
好品牌,离不开好产品。
产品上,鲍师傅一直坚持手工制作,即使打蛋、搅拌这种小活可以用机器,但为了更好的口感,鲍师傅还是采用手工打蛋、搅拌。
在原料选择上,鲍师傅也会根据不同的原料反复测试产品,比如糖,肉松小贝用的是韩国幼砂糖,绿豆冰糕用的是海藻糖。
鲍师傅将不同的原料搭配在不同的产品中,将口感做到极致,就连烤箱的温度也会进行严格的控制,反复测试糕点的出炉时间,因为哪怕只有几秒的差距,口感也会不同。
而这些制作的精髓,只有在鲍师傅的多次尝试后才能逐渐发现。
但手工制作虽好,但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缺点也显而易见,稍有不慎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
为了保持手工制作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效率,鲍师傅向来采用简单的产品结构:
像一年销量一亿个爆款肉松小贝,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主要是肉松、酱料和小贝搭配在一起。
其他产品的设计也如肉松小贝一样,比如芋泥蛋挞,采用的是芋泥馅料、酱料和蛋挞皮制作。
同时,鲍师傅发现,只要简单地改变酱料,就能延伸出更多的口味。
比如海苔酥松小贝、蟹黄酥松小贝、牛肉酥松小贝,都是通过改变酱料形成新的单品。
网图
通过改良爆品,鲍师傅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倍增。
此外,鲍师傅的门店全部以生产为主,通常一个门店80%的空间用于生产,剩余20%的空间用于销售。
鲍师傅总部会向每个门店提供标准制作流程和配方,门店员工根据流程每个人负责一个模块,每个模块尽量精简,便于高效重复。
负责第一个模块的员工制作好后,马上传递到负责下一个模块的员工。
这种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既保证了鲍师傅产品的上架速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支出。
然而,餐饮行业,比美味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这也是鲍才胜最为重视的一点。
在接受采访时,鲍才胜曾说过:“鲍师傅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但我当前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把食品安全做到万无一失。”
为此,鲍师傅所有的门店全部采用“透明式厨房”设计。
网图
顾客隔着玻璃,能看到糕点制作的全过程。
门店墙上公示营业执照、食品安全承诺书等所有证件,连所有员工的健康证也被一一公示。
在鲍师傅,门店所有员工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培训合格才能上岗。
鲍师傅要求每一个进入生产区域的员工必须按照规定着装,工服、围裙穿戴整齐,口罩要覆盖口鼻和下巴、帽子要遮盖全部头发。
这些细节,顾客只要透过玻璃一看,便全部知晓。
此外,鲍师傅还要求员工进入生产区域前,采用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消毒,用粘毛器清除衣服上的毛发和灰尘。
在鲍师傅经营理念中,食品安全是核心,其次才是产品品质、管理规范、最后是效益。
然而,当鲍师傅真正做到将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控产品品质和管理规范时,企业效益也随之产生。
好产品,自然不愁销量。
大多数时候,鲍师傅都是供不应求,“想买鲍师傅,必须要排队”已经成为顾客默认的消费行为。
然而,在鲍师傅排队的背后,不仅仅是产品好这么简单。
鲍师傅虽然从不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但在店内的动线设计上可处处都是“心机”。
大多数烘焙店都设有多个货品架,顾客拿着托盘在店内来回转圈,看到自己喜欢的糕点,就用夹子加到托盘中,选好了最后去收银台结账,像好利来、克里斯汀都采用的是这种模式。
但鲍师傅的经营逻辑却恰恰相反,门店只有单一排货架,顾客看到喜欢的糕点不能自己随意拿取,而是需要店内员工帮其取出。
网图
像肉松小贝这样的明星产品通常会放在最靠近收银台的窗口,想买肉松小贝就只能排队逛完所有窗口,最后再统一去结账,这样的动线设计无疑增加了顾客的购买时长。
对顾客而言,排了好长时间队才进来,更要多看看、多买一点,来分摊排队成本。
那是不是扫码在线上购买,再去店里拿会快一些?
很多餐饮店,都有小程序下单系统,鲍师傅也有小程序,只不过线上销售的产品都是礼品装,和线下散装的产品完全不一样,如果想买小贝这样的产品,就只能去线下够买。
这就是鲍师傅的排队逻辑,排队人越多,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排队,鲍师傅真是把消费者的从众心理狠狠地拿捏了。
网图
另一方面,鲍师傅的成功还要感谢当初恶意抄袭的山寨店。
过去十余年,鲍师傅一直专注于产品,也不开放加盟,虽然鲍师傅的产品过硬,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扩张速度。
仅凭几十家门店,很难在全国有那么大影响力,可数千家山寨店的出现就不同了。
山寨店都打着鲍师傅的旗号销售,几千山寨店的宣传力量远远超过了鲍师傅的直营店,这无形中给鲍师傅免费打了广告。
此外,山寨店花钱雇人排队的消息爆出后,又将真假鲍师傅推到风口浪尖;同时,鲍师傅历经多年的打假也都实实在在为鲍师傅反复进行宣传。
最后的事实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山寨店只能沦为鲍师傅影响力的添加剂,让真正的鲍师傅越来越火。
回顾过往二十年,鲍师傅从一个只有二三十平的夫妻店,到如今估值百亿的独角兽,这其中究竟有何秘笈?
是明星产品肉松小贝的引领,还是制造排队的饥饿营销?
或许,鲍师傅根本没有秘笈。
在烘焙行业严重内卷的今天,鲍师傅一直倚靠的是对真材实料的严格把关,以及对口感的极致追求。
让顾客满意的好味道,才是鲍师傅经久不衰的本质原因。
人可以为一时的冲动而排队,却无法为自己不喜欢的产品一直买单。
竞争无处不在,但淘汰的永远是弱者。
距离百年老店,鲍师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未来的鲍师傅,能否从“网红”走向“长红”,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END-
参考资料: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CEF:《对话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昙花一现”的红,不是我想要的》
投资界:《鲍师傅曾谋求新一轮融资,估值100亿》
风味星球:《香港反向代购兴起,最爱的为什么是鲍师傅?》
立夫食话:《鲍师傅的秘密,一眼望到底》
齐鲁壹点:《鲍师傅糕点“明厨亮灶”,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心》
作者:小瓜
编辑:一乙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