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字是“笄”,在古装剧中常有出现,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与我们古代礼仪文化及女性成长有关,怎么读,具体是什么意思?一起来揭秘吧。

“笄”的发音

《广韵》古奚切,音鸡。《篇海》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本作筓

“笄”字的读音为 jī,与“机”同音。

“笄”的释义

《说文解字》的解释,“笄,簪也。”

“笄”字的基本含义就是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在古代,男女都有戴簪子的习惯,但形式和用途有所不同。男子的簪子一般是直的,用于固定冠帽或装饰头发;而女子的簪子多为弯曲状,用于盘起头发或悬挂珠玉等饰物。

另外,“笄”字还象征着古代女子成年。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这个年龄被称为“及笄”。在古代社会,及笄是女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她从少女步入成年,开始承担起婚姻和家庭的责任。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成人礼。

笄礼的起源及演变

笄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在那个时代,礼仪制度十分讲究,笄礼作为女子成年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笄礼不仅是对女子成年的认可,更是一种社会规范的体现,它通过仪式的方式,向外界宣告女子已经具备了婚配的资格。

笄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密切相关。在古代,婚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的结合。通过笄礼,女子在社会和家族中的地位得到明确,同时也为未来的婚姻生活做好了准备。

古籍中的“笄”

既然“笄”是一项古老的文化礼仪,那古籍中肯定就有不少的记载,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礼记·内则》中明确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仪礼·士冠礼》也提到:“女之冠礼曰笄。”

这些记载不仅说明了笄礼的存在,还体现了它在古代礼仪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文学作品中,“笄”字也常常被用来描绘女子的美好年华。

《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女子的年龄,表明她已经到了可以出嫁的年纪,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子成年的期待。

明代王廷相《明月篇》:“及笄与君结发方及笄,不谓少年成独栖。”通过诗句表达了女子在及笄之年与心上人结发的憧憬,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笄”的新时代含义

“笄”是古代特有的一种礼仪用词,现代语境中就很少使用了。但在文学作品中,“及笄之年”“笄礼”等词汇常被用来增添作品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古装小说或剧作中,作家们还是会借助这些词汇,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另外,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笄”的仪式内容,被重新演化,并在一些场合(如学校)被采纳,成为新的“笄”礼,包含男孩的“冠礼”和女孩的“笄礼”,即现代社会的成人礼。

“笄”字你了解了吗?喜欢的话就关注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