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纪念馆

古井古桥今安在

撮镇古迹众多,以“马桥”、“孤井”为代表,多少年来在百姓间颇为流传。

相传撮镇是个凤凰地。明朝初年,马娘娘要亲自前来验证,派人先来探路,那时交通不便,必须坐渡船过河,为安全起见,地方官找来工匠,连夜施工造一座石拱桥,并在河面建一水上凉亭,供娘娘休憩、观察。此桥因专为马娘娘造的,故名“马桥”。

在撮镇老街,有一口水井,位于大街正中心,名曰“孤井”。相传明朝初年,撮镇繁荣昌盛,一天刘伯温路过此地,说这里是凤凰地,将来必有凤凰腾飞。此话传到马娘娘耳里,她说一朝不能有两个凤凰并存,所以亲自前来察看,一看地形,果然像个凤凰,就派人在凤凰咽喉部打一口井,说是给凤凰颈上插上银针,又在河边建一土窑,意在烧伤它的一个翅膀,叫它永远飞不起来。“孤井”一名就是这样得来的。

现如今,镇里还保留一处“曹公桥”。桥长60米,宽10米,横跨店埠河,由数千块青石板铺(垒)砌而成。虽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剥蚀,曹公桥亦岿然不动安如山。桥上全部以青石条护栏,桥顶的正中部原建有横跨桥面的石塔一座,桥身下层筑有三拱,状如城门洞,便于船只通行,门楣两边刻对联:“临空频对帆樯影 隔岸常闻钟磬声”。

除了孔子,撮镇的历史上还留下过两位“大人物”的印记。一位是一代枭雄曹操,他金戈铁马所向披靡,但水战却是弱项,故在此训练水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征战也几度来过这里,并在此安营扎寨,招兵买马,筹集粮草。至今,撮镇镇上的曹公桥、大头仓、马场、马桥这些地名仍被人们叫着,这都是千年古镇留下的历史痕迹。

如今的美丽乡村

老街古迹风韵犹存

撮镇老街也是一个充满历史遗迹的地方。要进入老街,首先要路过曹公桥。曹公桥也见证了撮镇老街几百年来的繁华。

在桥边不远处还有一口古井,名叫“凤凰井”,相传是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亲临撮镇时打下的。现在,这口井的井沿上仍能看到井绳勒出的道道痕迹,这里仍是老街居民洗衣洗菜的好去处。

如今,老街上的老房子已经不多,但街面上铺设的仍是当年的青石板路。石板路上还留有当年来来往往的车轮磨出的车辙印。

离曹公桥不远处的另一座桥上,还嵌有一块石碑。历经风雨,石碑上的很多字都模糊不清了,但仍可辨认出上面刻有“告示”字样。据介绍,这块石碑为清代光绪年间所立,据说是当时清政府的税务公告。

在撮镇镇内,类似的古迹、遗址还能找到不少,它们都见证了古镇曾经的繁华和历史名人的风采。

合肥的“东大门”

关于“马头塘”的传说

马场村位于撮镇东北部一块高岗地。史载,三国时期曹操亲征江南与孙权对峙江北时,不仅在庐州城(今合肥)内建造了教弩台、斛兵塘等军事设施,还在城外及周边设立了大量的养马场用于饲养战马,以备战事之用。历史上的庐州,由于地处江淮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时的马场村人烟稀少,只有三四户人家,曹操大军到此看到这里地势平坦、植被丰富、气候宜人,故“曹军常屯兵饮马于此”。由于当时曹军战马众多,曹操将营盘安在现轧花厂附近,这条街因而取名“曹营街”。后曹军与东吴几次大战,当时方圆十里旌旗蔽日,鼓角齐鸣,声势浩大,所以有曹军“八十万人马下江南”之说。

据传说,一次大战中,一匹高大的白骏马身负重伤,引颈长啸,一声哀嚎倒在地上。之后,这里便形似一口形如马头的水塘,后来很多战马常在此饮水。据村里一位老人说,为了纪念曹军和这匹神奇的战马,村西头以前曾竖有一块碑,解放前不幸毁于战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