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一些“常规剧本”往下发展,白起的大军如果不是全军覆没,就已经是万幸。结果,白起率领秦军一路扫荡楚军,最终完成了攻占郢都的壮举,并烧毁楚国的宗庙,以及楚国先王的陵墓,将楚国大半国土收入秦国囊中。为何会出现这种大逆转的情况呢?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白起非凡的军事才能。在这场长达1年多的鄢郢之战中,白起将秦军行进中经过的桥梁全部毁坏,将所搭乘的船只全部焚烧,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彻底将这支虎狼之师的斗志点燃,使得秦军免除了“师老无功”的隐患。然后,一路从丰饶的汉水流域进行掠夺,抢夺大量粮草作为军需补给,一举解除了秦军补给的问题。最后,在攻击鄢城之时,利用水攻的方式攻占了这座城防坚固的城池。此战,不仅让楚国军民彻底胆寒,而且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为之后一路扫荡并攻占郢都奠定基础。
秦军是一支由自耕农组成“虎狼之师”
水淹鄢城
其次,两国的兵源不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彻底废除了所谓的“井田制”,出现了大量的自耕农。同时,在秦国奉行奖励耕战的措施,使得秦国上下“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依靠自耕农组成的秦军,成为了战国时代锐不可当的“虎狼之师”。反观楚国,虽然曾有吴起变法,但是没有彻底动摇楚国的土地制度。在战国之时,楚国大量土地是属于楚王的王田和贵族的食邑,仅有少部分属于自耕农。所以,大量民众还是依附于王公贵族的农奴或隶农。试想以农奴或隶农组成的楚军,如何能够战胜以自耕农组成的秦军。
再次,就是此次白起发动的攻楚之战并非是简单的一场战役,而是一个完整的战略。在白起率军汉水长驱直入时之前,秦国的另一位大将司马错早已向秦王提出了攻楚的战略,“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而苏秦在游说楚王之时,也曾提出“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所以,当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军水陆并进,一举袭破了黔中郡之后,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包围。由于黔中郡紧邻着楚国郢都,可以说楚都郢城的西部门户大开,随时处于被秦军攻击的境地。到了白起发动的鄢郢之战时,不过是攻楚战略的继续。
最后,就是楚国的兵力分散。在司马错夺取了黔中郡之后,为了解决这一来自上游的巨大威胁。所以,楚国制定了一项宏大的反制计划,进军云贵高原,从南方,居高临下,威胁秦国的四川盆地,从背后牵制秦国。所以,楚国一面派大军与秦国反复争夺黔中郡,而且在公元前279年还“遣庄蹻将军士二万人入牂牁”,开始了对云贵高原的征服行动。庄蹻虽然先后征服了夜郎王国(位于今贵州省)、滇王国(位于今云南省),但是由于楚国无法真正的控制黔中郡。所以,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还使得庄蹻无力回援楚国。试想,如果这些征战黔中的楚国将士和庄蹻的二万大军还在楚国,能否多抵挡白起一阵呢?
当然,历史是不相信假设的,但是当复盘曾经的战争之时,就会发现秦楚之战的结局是早已注定的。而鄢郢之战,不过是压垮屈原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