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撣邦的神鳥舞,也稱孔雀舞,道具服裝顏色以黃色為主。中國傣族「架子孔雀舞」與之類似,但服裝以綠色為主[10]
起源
編輯
中國傣族的孔雀舞與緬甸、泰國、寮國等地的「緊那羅」、「緊那梨」神鳥舞樂屬同源文化[11],傣族孔雀舞與緬甸撣邦的神鳥舞最為接近[10]。緊那羅(緬甸語:ကိန္နရာ)是源於巴利語的音樂天神、人面鳥身的怪物,緊那梨(緬甸語:ကိန္နရီ)是緊那羅的雌性體[12]。最初的神鳥舞是印度佛教藝術影響下產生的舞蹈,與孔雀無關,但在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流傳於傣族地區的神鳥舞本源逐漸淡化,被傣族崇仰的孔雀文化所替代,演變為現今的孔雀舞[13]。
在傣族神話中,有一種人面鳥身的孔雀,曾與人婚配後生下無數後代,因此傣族先民認為孔雀與傣族古代氏族有血緣關係,從而十分崇拜[14]。德宏瑞麗、西雙版納勐海、普洱景谷等地仍然流傳有佩戴面具跳的孔雀舞,身上佩戴的孔雀道具重達十多斤,原型正是從人面鳥身的孔雀演變而來[14]。傣族中關於孔雀舞的傳說故事眾多,流傳最廣的有《召樹屯和喃木諾娜》,表演者根據各地不同的傳說編舞,形成不同流派的孔雀舞[15]。瑞麗、滄源、孟連大致屬同一流派,西雙版納、景谷屬另一流派[16]。
道具與配樂
編輯
傣族傳統孔雀舞分為「架子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17]。「架子孔雀舞」是道具舞蹈,表演時需要穿戴大型道具服飾——使用竹子、綢布等材料製成的仿「孔雀開屏」的架子,重者多達二十公斤[18],將架子固定於背部後腰處[19],還需佩戴金盔、面具等道具[20]。舞蹈場地在空地即可,一般不需要場景布置[21]。
孔雀舞表演多以象腳鼓為伴奏樂器,按3/4拍的節奏拍擊[22],也會伴以鑼、鈸等樂器[23]。為迎合外地遊客的藝術欣賞習慣,少數民間藝人開始採用音樂錄音帶伴奏[24]。
表演
編輯
柬埔寨孔雀舞的「三道彎」形象
德宏地區的孔雀舞在紅白喜事時表演,早年為土司專屬娛樂活動,民眾付錢也可觀賞;西雙版納地區的孔雀舞一般在節日和宗教儀式中上演[16]。
早期的孔雀舞僅限男性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開始有女性跳孔雀舞[25]。舞蹈單位分為獨舞、雙人舞和三人以上集體舞[25]。孔雀舞有嚴格的程式要求和規範化的步法,以膝蓋屈伸帶動身體舞動,重起輕落、慢蹲快起,運動幅度較小[22],模仿孔雀漫步、飲水、抖翅等[17],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15]。舞蹈風格上分為雄孔雀舞、雌孔雀舞、小孔雀舞,雌孔雀舞也由男性舞者表演[15]。舞姿為傣族舞蹈經典動作「三道彎」與「一邊順」的融合,「三道彎」即軀幹形成「S」型曲線,第一道彎為立起的腳掌至膝部,第二道彎為膝部至胯部,第三道彎為胯部至傾斜的上身,除軀幹外,肢體也需呈現「三道彎」的形態[26]。「一邊順」為舞蹈時手、腿同出一側[27]。
非遺保護
編輯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傣族孔雀舞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5]。瑞麗民間藝人旺臘與約相廣拉成為傣族孔雀舞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8],兩人都跳徒手孔雀舞[29]。雲南省級傳承人喊思、德宏州級傳承人尚卯相等藝人跳架子孔雀舞[30]。